所有變數,忍忍都可以過去,所以婚姻對他們來講,是穩定的堡壘,只要邁進去,無論春暖花開還是風霜刀劍,頭不回,金不換。
首先,他解釋,煙火的設計也講究節奏,必須跟著音樂的抑揚頓挫同步燃放,「這就是所謂的Time code系統,你可以想像,把一秒切成數十格,時間單位變成幾分之幾秒(或稱frame「幀」),我們可以精準的對照時間碼,讓煙火跟著音樂準確施放」。為什麼音樂這麼重要?可以從兩方面來說,一是音樂可以提供對照時間軸,二是音樂可以帶領群眾進入情境。
如果不去做,連失敗的機會都沒有,別說龍,做條蛇的機會都沒有。而今年,已經是李秀超第12次負責台北101的跨年煙火設計。他笑著說:「我會有這樣的冒險精神,其實是受爆破藝術家蔡國強的影響。文:王韻鈴 攝影:林辰鍵、呂展源 前言 自2004年台北101竣工起,台北101的跨年煙火秀就成了所有人引領期盼的年末盛事。多媒體輔助,有故事的煙火更動人 「一場成功的煙火,就是要令人印象深刻。
」 Photo Credit: 點讀華山提供 執行台北101煙火秀多年經驗的李秀超認為,煙火是一場不排富、不排貧,創造所有人共享回憶的活動 2011年,蔡國強與李秀超聯手百年跨年煙火設計,初次見面蔡國強便提出天馬行空的想法——開場要有流星劃過天際,接著還要用一條龍將台北101團團圍住,李秀超聽完當下直言:「這做不到吧……」,但後來在蔡國強的堅持下,團隊還是想盡各種方法達成目標。Q2.設計台北101煙火時,你最注重哪件事? A2:太多人會問為什麼我們的煙火不能像國外那樣?其實條件不同,沒辦法複製,也沒必要。不過愛上殺戮,這還是第一次
」為了一座由土耳其奴隸打造出來的、鑲滿珍寶的黑鷹雕像,幾方人馬拿著手槍相互威脅對峙,最後卻推諉罪責給忠心的流氓下屬。比如〈馬爾他之鷹〉提及:「威爾默,說實話,我一直把你當成親生兒子一樣,真要和你分開,我也於心不忍。為了壓抑工人組織的勢力,老伊利胡雇用一批黑手黨,暗中操作罷工運動,沒想到卻讓整個城鎮就此淪陷在循環惡鬥中,殺人事件層出不窮,連最後以整頓毒鎮為目的的主角,皆陷入命案循環之中:「以前沒辦法的時候,我也籌劃過幾件殺人的事。《馬爾他之鷹》——美國推理作家協會(MWA)票選百大推理小說第2名。
漢密特:「犯罪,是都市社會的再生產」 「犯罪,是都市社會的再生產。不過⋯⋯兒子沒了可以再養一個,但馬爾他之鷹卻是世上絕無僅有的。
本書收錄〈馬爾他之鷹〉、〈玻璃鑰匙〉、〈瘦子〉、〈血色的收穫〉四部作品,皆為漢密特重要的代表作,與其將他的作品歸類在推理小說的框架內閱讀,不如以紀實的角度來看他的小說,漢密特的鏡頭不偏重血淋淋的命案場景,卻將焦點轉移到後頭複雜的故事線路,他不可怕,但卻讓讀者在思考完故事後,感覺背後一股冷意蔓延。1995年,美國推理作家協會(MWA)票選百大推理小說第2名。黛娜・布萊德大方袒露她對金錢的渴望、袒露她的無所畏懼和心機,雖然與「好」字扯不上邊,但一路讀下來,這名後來被冰錐刺穿左胸而亡的妓女,竟是所有篇章中最真心純真的角色。不過愛上殺戮,這還是第一次。
漢密特小說的第二大特點,是情節設置及細節描寫貼近現實,各色人等的言行舉止以及當時的社會氛圍都非常逼真,氣息濃郁,讓讀者彷彿身臨其境。漢密特(Samuel Dashiell Hammett)是此時期重要的代表作家,被視為「硬漢」形象的創始者,他從小就在底層社會打滾,也曾在偵探事務所工作,熟悉黑白兩道間的周旋角力。1998年,蘭登書屋(Random House)評選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。小說的終章,漢密特輕盈收尾,再次掩蓋起真相,有如文中提及:「在他看來,他的生活原本是被掩蓋起來的,而這件事似乎把上面的蓋子掀開了。
人命在在個人利益前被棄如敝屣,甚至從上至下,整個社會結構中沒有一處可供良善棲身的境地。同時,此書多次被改編成電影,其中包括1941年由亨弗萊・鮑嘉主演的《梟巢喋血戰》。
」 值得令人注意的是〈血色的收穫〉中的妓女角色黛娜・布萊德,她有一頭亂糟糟的褐色頭髮、肌肉結實,絲襪總是脫絲,據說毒鎮的男人們皆為她癡迷,也因為她足夠滑頭,所以能為自己覓得不錯的社會位置。《馬爾他之鷹》是達許・漢密特所著作的推理小說,原本於《黑面具》雜誌上連載。
女人滿口謊話,男人相互背叛,無辜調查者被殺,護送雕像的可憐船長也慘死,直到故事的尾聲,這群人們發現多年來相互爭奪的雕像竟是贗品,血腥的殺戮成為一場可笑的鬧劇。經歷了黃金二十年代,1930年的美國財政嚴重泡沫化,最終導致經濟崩盤,政府失能,民間失序,社會成為犯罪的絕佳溫床,黑手黨的勢力如日中天,他們靠著走私酒精建立龐大的經濟體系,搶劫、暗殺、非法交易、性、暴力、無政府主義、官商勾結⋯⋯犯罪率急速升高,人民心中開始期待保守力量的回歸,英雄主義再次被點燃。書籍介紹 《漢密特的懸疑推理小說》,海鴿出版 *透過以上連結購書,《關鍵評論網》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。漢密特見證了美國最晦暗的時代,他筆下的角色不同於福爾摩斯自律冷靜的經典形象,反而總喝得爛醉(縱使那時美國禁酒令仍施行)、見錢眼開,感性永遠大於理性,直覺恆常超越科學。硬漢成為獨特的符碼,精闢抓住當時的美國文化,融合海明威、費茲傑羅⋯⋯失落一代中現代人的疏離、迷惘和孤獨,開闢出推理文學的新道路,也為現當代中美漫的超級英雄們開啟先聲。然而,雖然當時的美國社會陷入低谷,但在推理小說的領域中,卻因此發展出一片新天地,推理文學終於在此時脫離傳統的英國推理,意外開創出新局面。
」 更驚心動魄的殺戮在〈血色的收穫〉中更加凸顯,伯森維爾市是有名的毒鎮,幫派對立、官商勾結嚴重,媒體、銀行,重要企業⋯⋯全掌握在老伊利胡手裡。漢密特小說的第一大特點,是塑造一種新的美國民間英雄,即「硬漢」形象,評論家往往將其與海明威小說中的硬漢相提並論。
在這個城市,你不可能直接辦事,所以全都怪這個該死的地方。」漢密特的小說作品實踐了他的想法,「都市」是小說共同出現的空間背景,這些主持非法正義的偵探主角們,目睹為利益殺死兒子的父親,為詐財而偽裝友人仍存於世的律師⋯⋯每一齣荒謬的劇幕都呈現人性的自私與陰險,謊言的底下是無盡的謊言,算計的背後是環環相扣的陷阱
從清末至今,台灣歷經不同政權,從一個年演變成兩個新年,新舊文化交錯嫁接地存在。因為保正身分,張麗俊在1907年時曾參加官方新年活動,他描述現場觥籌交錯、杯盤狼藉,因為日人習慣在春酒宴喝得爛醉。
基隆市街上雖不見娛樂活動,但私下賭博情況盛行。圖為1920年代,二高女學生到動物園校外旅遊。例如,張麗俊、黃旺成頻繁參加台灣人舉辦的春酒。後來還有許多婦女團體加入,甚至出現了女性名片交換會,顯示職業婦女已然成形,女性的地位及意識漸漸抬頭,就連新年活動也打破性別藩籬。
林玉茹認為,如果沒有後續戰爭,妥協式的「兩個新年」模式,也許會一直持續下去。然而,拜祖先、圍爐等傳統祭儀依舊在舊曆年進行,顯示他的心中仍以舊曆為重。
臺南女中百年老照片 昭和10年(1936年)二高女(今台南女中)的新年會,學校是日本政府規訓同化的重點場域,透過各種活動、儀式讓學生接受「新曆年」。(資料來源│台灣大學圖書館藏) 日治時代,新曆年首度進入台灣 時間回到1895年,日本統治台灣後,象徵現代化的西曆被引入。
舊曆年禁令非但無效,反而招來知識份子的抵抗。新任總督小林磯造以皇民化為治台方針,要將台灣人改造成「真正的日本人」。
城市裡的商家在元旦歇業,中上階級、知識分子逐漸過起新曆年,參與日本帶入的新年活動,夾雜新舊元素的新曆年開始盛行於大城市。清末到日治時期,台灣人從傳統舊曆年,逐漸轉變為兩度迎年。從他的日記《黃旺成先生日記》,雖然他仍過舊曆年,但學校作為廢舊曆的重點場域,多少影響了這些學童家庭。留日歸國的醫師吳新榮,在日記中寫下:「在鄉下生活的人豈能夠輕易地忘卻數千年來的習慣嗎?」,他甚至批評殖民政府:「打破迷信、革新政策,本來一直是我們所贊成、主張的,但是我們對於這段期間所採行的強制手段和愚民政策無法認同。
一直到1916年,除夕當天包含校長演講、訓話共上了3時,顯示學校循序漸進地打壓舊曆年。作為全台知名人物、傳統大家族、抗日份子,《灌園先生日記》林獻堂家中到1929年才慶賀新曆年,子女會向父母行元旦祝賀禮,參與公學校的祝賀式。
過去的台灣人如何過新年?先讓我們看看以下場景: 1911年,住在台中豐原的張麗俊,除夕夜凌晨3點起床,點燭焚香、恭神敬祖,此時的街頭「爆竹一聲除舊歲,桃符萬戶更新年」。過年時的肉豬需求一向特別高,1938年報載彰化市宰殺了450頭豬,雖比前一年減少,仍遠高於平日的50頭,市民其實依舊偷偷地過年。
日治時期台人過新曆年:春酒、出遊、名片交換會 改曆雖然被視為同化的第一步,但前期成效只讓部分台灣人在元旦時掛上門松、國旗和稻草繩,「配合過新年」。例如,1912年除夕,由於廢舊曆,黃旺成必須到公學校上課,結果學生人數過少而停課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